《天气预报》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气预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气预报》教学反思1星期二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天气预报》。我按照流程安排重点落于天气图形标志,以记录本周天气结束。没想到孩子们对于预期重点接受很快,我感到难度不够,教学内容不太饱满。联想到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对于灾害性天气的频繁介绍和近些年灾害性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干扰、生命的威胁,我临时加上了对此主题的讨论。
孩子们对于这个题目非常关注,讨论也极其踊跃。现在的小孩儿也真是不得不叫我佩服,地震、飓风、海啸、雪崩、泥石流、龙卷风,甚至火山喷发,几个常见的灾害性天气被他们一口气说了出来。孩子每说一个我都加以介绍说明。从前两年的印尼海啸到遥远的庞倍古城,我在心里庆幸:多亏平时自己兴趣广泛,得空也静得下心来读几页杂书,才能在这临时关头顶上几句。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我暗自得意。
哪知突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来“老师,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我一下子楞住了。我只是从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这个奇怪的名字是取自于上帝最小的儿子,但至于更多的科学道理,我只是草草地翻看了一下,觉得很枯燥就放下了。可也没别的办法,我硬着头皮说了几句。虽没说完却不得不嘎然而止。我尴尬地看着孩子们,他们却正期待地等着我。
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顾作神秘地布置下了作业“了解厄尔尼诺现象、收集厄尔尼诺现象的资料”。可心里的那份“心虚”却久久让我不能平静。对于知识的不求甚解让我成了所谓的“半桶水”,沾沾自喜的我终于在孩子面前“露了怯”。刚才还在他们的关注中窃喜,现在却发觉自己是那么贫乏。我终于从实践经验中深切地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即便是面对孩子;只有不懈地追求知识,才能更完美地接受挑战,因为我面对的是孩子!
《天气预报》教学反思2《天气预报》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像《天气预报》这样的课型,很容易把它上成资料介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因此,需要我们在上这类课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自己开发一些活动。这一课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设计天气符号以外,还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经历科学过程,体验科学的魅力。
2、明确学习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
3、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视、听融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加以组合。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的疑问,探索的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得原本比较枯燥的知识性内容,变“活”了;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
在课后我还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加以完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
总之,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中的每一个标志,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天气预报》教学反思3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语言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对象,更是学习与生活的工具。《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培养幼儿正确的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而3—6岁是幼儿语言获得的敏感期,具有学习语言的巨大潜能,在这期间幼儿学习语言的量和速度是惊人的。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必须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实,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入大班,孩子们继续着值日生工作。幼儿园值日生工作作为幼儿教育的一项教育目标,有其独特的实施价值和意义。其中“天气预报员”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一项值日生工作。
本学期继续开展天气预报播报活动,每天早上安排一名幼儿当播报员,请家长提前为幼儿做好准备,并在前一天晚上带幼儿观看天气预报并记录下来,让孩子背下来,并把稿子带到幼儿园来。如: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由我为大家播报天气。今天的天气温度19°C~23°C,白天:多云,夜间:多云。
实录一:
今天,幼儿A开始播报天气预报,还没说几句有些孩子注意力开始分散了,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多孩子都坐不住了,窃窃私语的有,转来转去的有。幼儿A生气地说道:“请大家仔细听。”幼儿A的话语提醒了大家,所有人开始认真地听下去。可是又没过多少时间,孩子们又开始躁动不安了。
分析和调整:
短短的几分钟的“天气预报”,孩子们的注意力分散了两次,对于“天气预报员”的兴趣从中班的新鲜到一段时间后的按部就班,到现在的无聊,不仅证明了幼儿注意力时间较短,而且说明了这种天气预报播报形式的单一枯燥,已经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是时候变化一下形式了。
通过和孩子们的讨论“如何能够把值日生播报的天气预报变得丰富有趣?”孩子B:“值日生播报完后可以提问。”孩子C:“可以加入像电视里的晒衣指数、感冒指数,还有那个提示。”孩子D:“我们可以自己设计记录表啊!”大家一致同意:作为“天气预报”值日生的幼儿自己设计记录表,自己记录、自己播报、播报后提问。
调整后:
今天自由活动,一群孩子围在一起,“我的记录表是这样子的”,“我也设计好了,我都等不及想用了。”第二天轮到幼儿B做天气预报值日生,他拿出自己设计的记录表向大家展示,播报天气时所有幼儿都听得非常认真,播报完后幼儿B开始提问,“今天最低温度、天气情况……”,大家踊跃举手。
实录二:
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于“天气播报”已经得心应手了,有模有样,语言也丰富了:“大家好,我是XXX,今天的天气预报由我为大家播报。根据上海气象台昨天晚上发布的天气预报。今天的天气温度19°C~23°C,白天:多云,夜间:多云转阴,东北风2—3级。请大家注意早晚出门穿上外套,预防感冒。”但是今天他们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有一台电视机,我们站在里面做天气预报 ……此处隐藏3250个字……号彩图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在底下练习认识,任由他们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认识。一段时间后,由我组织进行识图比赛。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天气符号,这为底下的播报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以上的过程应该是属于学习的,而底下的实践才是真正地目标。课文上给学生安排了一个卫星云图,需要学生根据每个城市的天气符号,播报出相应的城市天气来。在课堂上,我直接把课文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投影后,都纷纷要求表演,但为了提高准确率和参与的热情,我让每个小组自己先在组内说一遍,然后再推举代表表演给大家看。学生的表演都很精彩,每个小组派出的人员都很不错,都能够准确地把城市的天气说出来。
课堂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当学生们经过激烈的学习后,需要给他们适当地休息,因此我通过投影仪让他们多了解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链接,比如当前的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制作的具体流程以及播音员等等有趣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的一节地理公开课。
《天气预报》教学反思6本课是初一地理《天气与气候》的开篇第一课。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从实际出发,将生活中身边的现象带入课堂,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练习时即将生活融入课堂
本节课,我以11月9日的初雪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雪后的种种变化和与平时生活的一些不同;在引导学生对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描述,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
将天气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利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
2、 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室的启发引导下,师生交谈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从而完成本节课的预定教学目标。
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的运用,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加直观地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身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天气预报》教学反思7一、活动的出处
建构式课程:大班科学活动《天气预报》
二、活动设计的思路
进入大班后,在班中开设了天气预报墙,每天早上都会按学号请小朋友来播报当日天气情况,孩子们对天气预报的兴趣与日俱增。我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使幼儿在边看边玩的氛围下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但激发了幼儿好奇心和表现欲,还提高了他们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使得幼儿对天气预报更感兴趣。
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两条目标:
⒈对天气图标感兴趣,能用清晰的语言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感知天气预报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随时关注天气预报的意识。
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定位在用清晰的语言交流自己的发现,难点是让幼儿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图片,让孩子们来猜这是什么节目即将开始了,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也引起了幼儿兴趣。其次是了解天气预报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由此引出天气温度及天气符号。在环节的设计中,为了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及掌握天气预报的有关信息,我先让幼儿自由记录天气预报中出现的天气图标,在记录中感受了解天气符号的特点,再让幼儿从全面的天气图标图中,让他们知道天气符号是由形象的图案组成的,将天气与符号相对应,让幼儿加深印象,运用图片呈现、视频等有效手段来突破活动难点。最后将天气预报的有关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知道有一些特殊的职业更需要天气预报的播报,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天气预报的作用。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知识竞答》,给每个幼儿平等的表现机会,让幼儿在“天气图标我认识”、“天气预报我来播”、“天气常识我了解”这三个环节的游戏中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三、课后反思
⒈整个活动下来,环节很清晰,每一个环节前教师都提出了要求,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问题看,每一个环节后教师都能及时进行小结、梳理。活动中预设的问题达到了有效性,当幼儿对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时,我及时的简化问题,引导孩子、提示孩子,从而使幼儿更容易理解老师的问题并加以回答。
⒉幼儿听天气预报时,天气预报播报太快,部分幼儿听不清楚。在课件的选择上可以选择语速较慢的或者老师自己播报天气预报也许幼儿在记录时能听得更仔细记得更认真。
⒊在播报天气预报时应引导孩子先播报城市,然后播报天气,再播报温度,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看过各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上海东方明珠,北京天安门等等,所以幼儿在播报城市天气预报时能说出来相关城市及当地天气信息。
⒋在整个活动中,部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师讲述的较多,没有给与幼儿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幼儿始终是跟着老师走,而没有自主的去探索天气预报中藏着的信息。天气预报中还蕴藏着许多知识点,如:空气质量、湿度、紫外线指数、穿衣指数等等,可以作为延伸活动继续开展,使幼儿对天气预报有继续探索。
《天气预报》教学反思8课是对前三课的一个总结,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规整。我以一个小短片天气预报引入,让学生感觉轻松愉悦,很自然就将学生拉入课堂氛围中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天气预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之后在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气变化影响生物行为的例子,学生通过叙述从不同的方面启发了思维。科学自助餐中的气象谚语,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所以我又向学生介绍了一些不同地区的气象谚语,使学生了解到了各个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那就是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但是如果采用看图讲述的方法,会很枯燥,结合这点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我决定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灵活教法,这样给学生创造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活跃思维。而这一环节的设置也受到了老师们的普遍好评,说内容不仅不枯燥了,反而更活了,自己也在享受着知识大餐。
而本节课的亮点我采用科学活动小小天气播报员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报天气情况,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天气符号,也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也是科学课和语文课的有机结合。
但是,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时间的把握上,我拖堂了2分钟,这一点是课堂大忌,因为在活动环节时间没有控制好。其次是老师们向我提出的,那就是提问时还要照顾到后面的孩子,可能是我考虑要调整课件,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好,没有注意到这点,还有就是对于一些课堂生成性的问题的回答,这点我自感惭愧,因为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确实不足,我还要加强学习,因为科学是很严谨的。
每一次历练对我来说都是成功的基石,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下去。
文档为doc格式